首页 > 专题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主题采访 > 共产党好 黄河水甜 正文

银川市:勇立潮头谱新篇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13期 作者:本刊记者 冯学娟 沈 阳 发布时间: 2021-07-16 | 打印 | 字号:TT

魅力金凤 银川市委宣传部提供.jpg

  魅力金凤  银川市委宣传部提供

  银川,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也是一块秀美丰饶的土地。1926年,宁夏最早的共产党组织在银川鼓楼建立。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银川市历经沧桑、励精图治,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神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银川市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银川市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城乡面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在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谱写了壮阔恢宏的诗篇。

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原先开一家药店,我需要跑3个部门办理5个不同的证件,按规定96个工作日才能办出来,这次只申请一份材料,5天就办下来了。”2月24日,市民林自洋在银川市民大厅商事服务大厅拿到了银川市签发的首张“行业综合许可证”。

  自“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体式集成审批”“1230审批制度”三轮改革之后,银川市搭建了“一网两端两平台”(宁夏政务服务网、移动端、自助终端、政务事项综合窗口受理平台、政务服务综合效能监管平台),缩短了群众的“办事路”。政务事项综合窗口受理平台上线事项共计1612项,涉及不动产、公积金等高频事项。如今,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申请、审批、颁证一条龙服务。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管理、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城市病”日益严重,人们对“如何让城市变得更智能”的呼声也愈发强烈。2013年,银川市被列入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城市。2014年,银川市开始智慧城市的整体建设。2016年,银川市率先发布了《银川市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条例》。2019年6月,银川市启动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指挥中心(“城市大脑”)建设,统筹整合12345、智慧政务、智慧交通等现有及在建的平台系统,利用高空瞭望、视频巡检等新技术及“12345”等渠道收集银川市运行各类问题,成立以来处置市民供热、供暖、挪车等各类案件314万件,处置率达97%以上,极大提升了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和水平。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动脉,“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上下班高峰期路网拥堵、公交线路规划不合理……出行环境恶化、交通案件多发等问题已成为城市交通的“顽疾”。

  智慧交通,让“路上”问题迎刃而解。在银川市智慧城市运营管理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城市车流量的情况和拥堵指数一目了然。通过道路监控及互联网信息可将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与即时交通大数据结合,进行流量预判和交通仿真。红绿灯实时监控、绿波带和动态交通诱导等技术,为交通管理部门合理配置警力、科学规划路网提供了决策支持。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银川市还加强城乡网络、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地区70%以上小区宽带接入能力达到千兆,5G网络实现县级以上城区连续覆盖,为“互联网+”智慧教育、“互联网+”智慧医疗插上了创新的翅膀。

  走进灵武市第一小学录播教室,学生们正在通过现场视频与白土岗乡泾兴村泾兴小学的学生一起上课。在远程教育系统的帮助下,灵武市第一小学老师提出的课堂问题,由远在白土岗乡的泾兴小学学生回答,现场的图像、声音清晰流畅。据了解,城市的教师只需要打开“专递课堂”就可以在农村学校教师的配合下顺利完成多个班级、多个学校的教学任务,使优质的教学资源得到了共享。智慧教育,让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均衡。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市民能感受到“智慧”的还有很多:可以通过市区LED交通诱导屏、“i银川”App实时查询附近停车位信息;早晨上班不再匆匆忙忙,轻轻一点“i银川”App就知道要坐的那路公共汽车正行驶在什么地方、几点几分会到家门口;点开城市App“刷脸”就能认证自己的信息,网上办理业务,证件快递到家……

  “智慧银川”建设正在进行,终点是——为了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重点产业:助推高质量发展

  盛夏7月,塞上银川风光正好。在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处处能看到人们为幸福生活而奔忙的身影,处处能感受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的豪情和干劲。

  在闽宁镇立兰酒庄的酿酒车间,记者见到了正在工作的车间主管刘莉。2013年,刘莉从固原市的一个小村庄移民到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8年多来,她见证了酒庄的发展,也见证了闽宁镇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变迁。

  “闽宁镇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我看到了山外精彩的世界,学到了技术,有了稳定的工作,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想说,感谢党的移民政策,让我们移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还要继续往前追赶,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刘莉说。

  抓好产业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赋予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重任。银川市牢记嘱托,合力推动,加快发展葡萄酒、清洁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让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为群众开辟更多通往幸福的阳光大道。

  2020年2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闽宁镇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这块沉甸甸的奖牌,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也凝结着一批又一批扶贫人的心血与汗水。乘着闽宁协作的春风,闽商陈德启情洒宁夏,创办了宁夏德龙酒业有限公司,建起了10万亩有机葡萄生态园,如今已成为国内知名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基地,闽宁镇的数千移民在陈德启的葡萄园解决了就业问题。中粮长城葡萄酒宁夏团队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利用资金、技术优势,与当地政府、农民开展全面合作,每年直接解决500余户家庭就业问题,共带动超过13万多人次就业。如今,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筑起了有天赋、敢追梦的“红酒王国”天赋酒庄,成为宁夏葡萄酒走向世界的“美酒名片”。当年生活窘迫的闽宁村村民如今也成了葡萄种植大户,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强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葡萄酒产业大有前景。宁夏要把发展葡萄酒产业同加强黄河滩区治理、加强生态恢复结合起来,提高技术水平,增加文化内涵,加强宣传推介,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综合效益。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推动下,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2021年7月10日,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在银川市闽宁镇正式挂牌。这是全国首个特色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和首家葡萄酒综合试验区,标志着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进入国家战略。银川市作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发展核心区,其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和明星产区。截至2020年底,银川市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3.6万亩(含农垦5.8万亩),占全区的48%。建成酒庄(企业)58个,占全区的63%,年葡萄产量7万吨,年葡萄酒产量4.6万吨(6100万瓶),葡萄酒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06亿元,年接待旅游人数达45万人次,年劳务用工42万人次。2020年9月,银川市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成功获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初步形成了西夏区、永宁县、贺兰县3个产业集群,对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宽敞安静的办公区,机器人有条不紊作业的现代化车间,洁净的职工餐厅……在银川隆基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内漫步,近距离感受隆基人“善用太阳光芒,创造绿能世界”的家国情怀。成立于2000年的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以兰州大学老校长江隆基之名创立的全球领先的太阳能科技公司,银川隆基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是其旗下的一个全资子公司,总体占地面积约445亩,有员工近4000人。自2019年落户银川市以来,在银川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银川隆基光伏加速发展,成为银川市的龙头企业之一,2020年产值达到26亿元。

  2014年,银川市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新能源示范城市。截至2020年底,全市清洁能源产业年产值180亿元,其中清洁能源产业装备制造年产值超过170亿元,清洁能源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已建成光伏、风电项目并网容量353万千瓦(不含宁东为122.83万千瓦),占全区新能源装机规模的18.21%。

  隆基人坚信,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武器。他们也坚信,在碳达峰、碳中和理念的引领下,新能源产业将在产业发展中承担更多责任,未来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银川阅海湿地公园新貌 闫院平 摄.jpg

银川阅海湿地公园新貌 闫院平/摄

  美丽家园:不是江南胜似江南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指出:“宁夏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大力加强绿色屏障建设。要强化源头保护,下功夫推进水污染防治,保护重点湖泊湿地生态环境。”

  环境是最稀缺的资源,生态是最宝贵的财富。历史上的银川森林茂密、水草丰美,后来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自然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水土流失严重,风沙灾害多发。1958年自治区成立之初,银川市的森林覆盖率仅6%、湿地面积仅10万亩。面对这样的状况,如何立足实际,走出一条符合银川市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历届银川市委、市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2011年12月,银川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坚持生态优先,在西部地区率先走出一条社会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路。2014年,银川市委、市政府实施以绿化景观水系连通和蓝天工程等为主要内容的“7+1”工程,把环境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银川市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

  6月29日清晨,62岁的崔淑琴老人走出家门,来到银川阅海湿地公园散步。干净的休闲步道、挺拔的白杨,千顷蒲苇吐翠,万千水鸟飞鸣,荷花争香斗艳,她感到心情愉悦、神清气爽。然而在老人的记忆里,四五十年前的银川可不是这样的。“那个年代银川是座光秃秃的城市,只有破旧的土房子、坚硬的石子路,中山南街的几棵大白杨是小时候难得一见的一抹绿。街道很窄,车子一过尘土漫天飞,特别是春天沙尘暴非常频繁,隔三岔五就刮一次。”崔淑琴回忆道。如今,生活在美丽的湖城中,崔淑琴感到十分惬意。

  20世纪90年代,阅海还未开发,它只是宁夏农垦局国营西湖农场的一块湖泊湿地和鱼塘。2000年后,西湖农场将原有承包给个人的养殖水面和鱼塘收回农场统一管理,恢复原始的生态地貌。通过采取退池还湖、水道清淤、植被恢复、鸟类栖息地修复等一系列措施,将原有的小西湖水与阅海湿地连通变成了现在的阅海,也是银川市面积最大、原始地貌保存最完整的一块湿地。

  阅海的变迁和发展只是银川市湿地保护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银川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拉开了银川市水系建设、湿地修复保护的序幕,相继实施典农河水系连通工程,打造银川黄河湿地公园,建设银川市滨河水系截污净化湿地扩整连通工程,启动京藏高速公路水系连通工程,完成宝湖生态修复综合整治,大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通过一系列改造,银川市水域面积得到逐步恢复,市民也渐渐体会到水清、天蓝、树绿的美好宜居生活。截至2020年底,银川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2.95%,湿地面积达到5.31万公顷,形成了一道水不断流、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的湿地生态屏障和“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湿地景观。

  初心不渝,历久弥坚。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过往奋斗路,眺望前方奋进路,银川市将传承好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从党的百年伟大征程中汲取奋进力量,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责任编辑:李 旭




>>><<<
【作者】:本刊记者 冯学娟 沈 阳
【来源】:共产党人13期